我們心心念念的家校協作,是一個很美好的愿景。真正要達成愿景,需要腳踏實地的行動,而彼此看見是“秘訣”。
變換載體,主動為家校溝通鋪路
1991年,我在一所城鄉接合部學校工作,沒有電話,學生犯錯需要家長到校溝通的時候,我常寫書信讓學生帶回家。在信中,我先客觀地把學生犯錯的情況說一下,讓家長事先有所了解,再告知家長學校政教處需要和家長面談。這樣的事先溝通,讓家長能夠對事情有心理準備,更重要的是家長收到信后就可以開展家庭教育,避免有的家長聽到老師告狀后暴跳如雷對孩子一頓打罵,造成孩子心理叛逆。我的書信不封口,學生本人也可以打開看。學生在字里行間看到的是老師對事件冷靜、客觀的敘述,看到的是老師誠心誠意希望家長、學生、學校一起把壞事向好事方向轉化的努力,這本身也是對學生的一次感化和教育。
那時候教師工資待遇很低,我買了一件奢侈品——傻瓜相機,拍下帶學生郊游的照片送給家長,讓家長從孩子的笑臉中看見學校在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中做出的努力。
1999年,我創辦了家校溝通半月刊《橋》,把學校在班級活動、教師風采、家教經驗、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動態以圖文方式記錄下來。在最后一頁附上班主任留言,由學生帶回家交給家長,周一返校時學生裁下家長留言帶給老師。這本雜志讓家長看見了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而班主任每次收到家長留言時,也聽到了家長的心聲。
當沒有條件繼續創辦《橋》的時候,我給每個學生制作了一本《家校留言本》,我在一周內一本本寫下學生的表現。再由學生周一帶回家長寫的留言。2007年,有個學生的父親因車禍去世,來不及留下遺言,而那本《家校留言本》上父親寫的每周留言,字字句句寫滿對女兒的深切期待,成為父愛永久的保存。
只有文字溝通,家校合作單調又滯后。2006年,我開出了教育博客,只要條件許可,我基本每日更新,很多欄目深受家長歡迎。除了博客,還有QQ群、微信群、短信等。但載體變換,萬變不離其宗,都是為了增進家校之間的彼此了解。
從一點出發,延長教育鏈
隔行如隔山。社會上對教師職業有不少誤解:“老師不就是上兩節課、批批作業嗎”“老師收入高,還有寒暑假”“老師就知道打電話喊家長,那還要老師干嗎”……教師也很容易忘記家長的職業特點,如有的家長上夜班,沒法及時回復信息;有的家長請假會被上司罵還會被扣錢……家校間只有將心比心,彼此“看見”,才能互相體諒、誠意合作。但這不會自然形成,需要我們教師主動努力。
我班里的學生多是隨遷子女,他們跟著背井離鄉的父母來到城市。有一次我和學生從古詩中的鄉愁聊到老家,不少孩子流了淚。在當天的學生日記中,很多孩子用真摯的文字回憶了自己在老家貧苦卻快樂的生活,以及對依然留守在鄉村的老人的擔心與留戀。這些文字被我整理出來,發在微信公眾號上。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家長抑制不住內心的情緒在家長本上留言。那些樸實、細膩的文字深深打動了我,讓我更深地理解了他們。我再一次將這些留言發到微信公眾號上,給孩子和家長看。孩子在這些文字里“看見”了整日忙碌在工地上、不茍言笑的父母內心的情緒波瀾。父母在這些文字里“看見”了似乎只知道吃喝玩樂、不思進取的孩子內心復雜的悲傷。這一次,從聊故事到學生寫鄉愁,再到教師、家長寫鄉愁,前所未有地拉近了彼此的心靈。其中的關鍵是,教師要用心延長教育鏈。
為了考慮學生不同的情況,也為了給家長留出選擇余地,我會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分批召開小型家長會,增加家長安排工作的空間,把時間定在放學后,家長一個個來,我就和這一家的家長、孩子單獨面談。在教室的某個角落,音量我們彼此能夠聽見就好,有很好的隱秘性??紤]到家長和孩子都餓著肚子,我也會準備好一些小餅干或八寶粥,讓他們先墊墊肚子。這樣的人情化相處更有利于建立彼此信任。
我還會把一張張班級活動的照片、一個個師生融洽的瞬間,通過幻燈片和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家長會的氛圍充滿溫情。家長再次“看見”老師的辛勞、孩子的努力,所以每一次小型家長會上我們首先是互道一聲“辛苦了”。QQ家長群的氛圍也需要營造,用好文字魅力、表情包,放下彼此端著的架子,以一種輕松幽默的方式聊聊,效果很好。
(作者系江蘇省昆山市葛江中學教師)
作者:于潔
《中國教育報》2021年12月24日第9版 版名:好老師
汕頭市華南教育投資:家校協作的秘訣是“彼此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