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神州行
講臺上,授課教師講得聲情并茂,課件上英文專業詞匯和復雜的數學公式不斷跳出;講臺下,聽課的學生高度投入,隨著課程節奏時而抬頭認真傾聽,時而低頭記錄,課后還意猶未盡地圍著老師搶著提問。
如果說,上述場景描述的并不是大學課堂,而是出現在中學的校園里,你是否會感到驚奇?“依托西南石油大學的優質資源,在我們新都一中,這樣的場景已經成為常態?!彼拇ǔ啥夹露家恢行iL劉旭東介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我們結合高中學生的基礎設計題目,引導他們探究實際科學問題、撰寫論文,幫助他們掌握科學方法?!蔽髂鲜痛髮W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二級教授賈春生自豪地告訴記者,自己指導過的中學生里,已有不少獨立撰寫英文論文,并將其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
這樣的育人實踐,賈春生在新都一中已經開展了近3年。為雙方合作搭建橋梁的,是西南石油大學發起的“基礎教育聯盟”。在聯盟辦公室的統籌協調下,西南石油大學與新都區中小學、幼兒園開展了一系列的深度合作舉措。放眼整個四川,這樣的貫通式培養、融合育人創新探索的效果也正在各地不斷涌現。
聚焦立德樹人,構建思政課一體化格局
“這些內容初中老師已經講過一些,現在再增加些深度也不難理解?!背啥紭涞轮袑W政治教研組組長、特級教師饒玉萍上課時,經常聽到高中部的學生這樣說?!拔覀儎傔M大學時,思政課上學的很多東西跟高中時候差別不大?!鄙洗髮W的學生回母校見到她時,也會有類似的“吐槽”。
針對這個問題,樹德中學日前專門進行了一項嘗試:聯合四川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以及成都市實驗小學和成都市龍江路小學,組建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項目組。項目組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以國家課程為基礎,統一重構課程體系。
不只是樹德中學,對思政教育大中小學“各管一段”問題,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廳關注已久,并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內容。通過深入調研,四川提出,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設計課程內容,體現不同學段特點:研究生階段重在開展探究性學習,本??齐A段重在開展理論學習,高中階段重在開展常識性學習,初中階段重在開展體驗性學習,小學階段重在開展啟蒙性學習。在此基礎上,四川要求各地各學校因地因校制宜,依據自身特點進一步充實教材內容,發揮德育的最大效益。
上述要求如何落地?在四川采訪的記者一行了解到,當地的解決方案是“大手拉小手”——建立“高校+中學+小學”的思政課一體化聯盟和研究機構。
四川提出,省內各高校的全國和省級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要對口幫扶一到兩所相對薄弱的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與一個市州教育部門建立聯系機制,帶動和輻射中小學思政課建設——西華師范大學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心,四川師范大學成立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研究中心,綿陽師范學院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研修基地……大學引導中學、中學指導小學,聯盟內學校經常性開展理論學習、教學觀摩、教材編寫、集體備課等活動,打通了區域、學段、校際界限,構建起了開放共融的“大思政”格局。
此外,四川還引導高校將優勢學科資源輻射到中小學,搭建平臺積極開展中學思政課教師和心理健康教師培訓,為中小學教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指導。
“較之以前的課堂,我發現老師開始在課堂上穿插網絡熱點事件進行講解了?!毙露家恢袑嶒瀸W校初三學生石楊灝天感受到了思政課的變化。在該校,古典文學朗誦展示、話劇表演、小品表演等豐富的授課形式正逐步走進思政課堂。變化的發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該校在思政育人上與西南石油大學攜手進行的探索。
在新都一中實驗學校采訪時,校長劉漢斌介紹,與西南石油大學開展深度合作以來,學校引進西南石油大學課程資源,系統構建了基于“人文素養、道德品質、科學技術、身心健康、藝術審美”五大基礎領域的思政課程體系,把思政元素融入其他課程中,形成了“思政+德育課”“思政+文化課”“思政+研學課”等課程思政授課模式。
此外,新都一中實驗學校先后邀請西南石油大學數十名專家學者,通過來校講學、指導備課、擔任導師及校外輔導員等方式,加強思政課教師培訓、培養與經驗交流。
“學生更有活力了,老師們干勁更足了!”談起發生在學校思政課堂上的變化,劉漢斌深有感觸。
深度融合辦學,形成完整教育生態鏈
與中小學合作推動思政課一體化,只是西南石油大學與周邊基礎教育階段學校融合發展舉措的一部分。
2018年,該校與新都區政府簽署深度融合辦學合作協議,成立“環西南石油大學基礎教育聯盟”,16所中小學幼兒園參與其中。聯盟學校不僅可以共享西南石油大學的實驗設備、教育教學場所、圖書館等資源,還可以得到該校在日常管理、教育科研、特色課程開發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學校長期以來高度重視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特別是發揮教育領域優勢,為新都基礎教育提供支持?!蔽髂鲜痛髮W校長趙金洲表示,學校與聯盟成員校在資源共享、校地共建、品牌共用、人才共育、課題共研、特色共創等方面開展了深度合作。
在成都,這樣的探索并不止新都區一處。
記者剛走進位于成都高新區的電子科技大學實驗中學,便感到這里的一切如此眼熟——從建筑風格到各種文化元素,這里的一切都跟相距不遠的電子科技大學如此相似,說是“中學版”的電子科大毫不為過。
在邊走邊看的過程中記者發現,這所學校從師生的精神面貌到教學理念,都既有“中學特質”又由內而外地流露出一股“大學氣質”。
“成為‘大學中的卓越中學,中學中的啟蒙大學’是科中的愿景?!彪娮涌拼髮嶒炛袑W校長張平福介紹,學校由電子科大與成都高新區聯合創辦,所處的地理位置也很特別,被19所高校環繞,這無疑為學校與大學融合發展帶來了優越的先天條件。
電子科技大學實驗中學與高校的合作體現在日常教學的方方面面:高校教授被請進課堂為學生和教師授課,形成信息學、機器人、化學競賽、航空航天等實驗室課程;走出校門,師生可以跟電子科大共享圖書館、體育場、游泳館;學校還引入了高校的學術導師,開展“學長領跑”等活動,讓學生提前熟悉大學生活,學著自主選擇日后的道路。
電子科技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高??梢越y籌自身的人才、智力、科技等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拔覀兊慕處熢谥行W不論是開設選修課、科普講座,還是進行黨史宣講、成長分享,都特別強調要堅守立德樹人這個教育的根本任務,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p>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拓寬了知識面,增長了見識,掌握了學習方法?!睆埰礁Uf。
成都各高校紛紛“牽手”基礎教育的現象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成都市立足實際,因勢利導出臺相關促進政策的一系列探索。
截至2019年底,高等教育發達的成都域內有64所高校,多年來,成都基礎教育與在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協同關系,形成了堅實的共建基礎。
依托高校資源打造一批環高校高水平基礎教育學校,將有助于改善高校周邊基礎教育結構,提升教育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更加有效地為服務市民需求、高校發展、城市發展戰略的實施服務。
于高校而言,把自身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已經成為抓機遇促進發展的題中之義。同時,高校也需要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
基于上述現實,2018年7月,成都在前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印發《關于推進校地共建高校附屬學校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推動地方政府與在蓉高校共建高水平附屬學校,著力構建環高?;A教育發展生態圈。
在新都區教育局局長陳桂勝看來,此舉不僅給基礎教育學校發展提供了強大助力,更重要的是為打造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完整教育生態鏈創造了契機,“我們希望通過與高校合作,探索出一種全學段、貫通式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師資共享共建,協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高校與基礎教育學校協同育人,資源上的共享只是第一步,在探索過程中,雙方在師資共享共建方面的合作也日趨深入。
以西南石油大學為例,該校鼓勵教師到聯盟內的合作中小學幼兒園授課,在職稱評定、職級晉升時,其授課的課時可抵扣校內工作量,以此激發高校教師參與基礎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聯盟學校對來校授課、講學、指導的西南石油大學教師,堅持按高校標準足額支付相應課時費和各類補貼。
在與高校深度融合的過程中,電子科技大學實驗中學也探索了特色的“3+2+1”培養機制:“3”,即3班主任制,為每個班配備班主任、副班主任、生活班主任;“2”,即雙導師制,邀請高校教師擔任學子們的學術導師,聘請企業高管擔任學子們的生涯導師;“1”是指“學長領跑制”,以班為單位聘請優秀在讀大學生,定期與中學生開展交流活動。
“每一名科中學子都有機會獲得與導師雙向選擇進入實驗室的機會,跟隨大學教授提前進入志趣領域,參與實驗、論文?!睆埰礁Uf。
毋庸諱言,大中小學融合發展過程中,高校多數時候是資源輸出的一方,不過,成都實驗小學與西華師范大學在小學全科教師培養上的合作,則開辟了高校和基礎教育學校合作的另一種范式。
2016年起,依托四川省首批省級卓越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計劃試點項目,西華師大與成都實驗小學聯袂打造卓越小學全科教師培養實驗班,開始了卓越小學全科教師協同培養模式的探索。經過嚴格選拔,15名學生成為首批培養對象,此后的選拔一年比一年火爆。
成都實驗小學校長李蓓介紹,全科教師培養項目啟動之初,學校便與西華師大一同精心為每名學生量身定制了培養方案,并研發了不少專門課程。
李蓓介紹,對“卓培班”學生來說,兩所學校都是母校,整個培養過程中,兩所母校為他們量身配備“雙導師”“雙班主任”,以職前培養的“一拖三制”為依托,通過定制課程對其進行培養。
2019年7月,首屆“卓培班”學生畢業,其中兩名學生進入到成都市實驗小學任職,黃沁菁便是其中一人。
這名95后女教師雖然剛工作兩年,但已是無可爭議的業務骨干。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她還因為工作成績優異,獲得了團中央授予的“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稱號。
黃沁菁把自己的快速成長歸因于在“卓培班”的學習經歷:“‘卓培班’學生不僅有很多量身定制的課程,還有更多機會參與實踐,跟著學校里的優秀教師實習。我不僅學到了大量有用的知識,最重要的是在老師們的感染下深深愛上了教師這個職業?!?/p>
西華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勇表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實現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將大中小學深度協同培養創新人才視為一個系統,有助于發揮不同學段學校培養創新人才的整體功效。
他認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連貫而有階段性的過程,需要有一個共同的教育目標和不斷遞進的教育體系。當前,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西華師大將與更多中小學攜手,做精做實拔尖創新人才的大學中學銜接培養,共同培養立志服務國家基礎教育和基層教育的拔尖創新人才。
(四川報道組成員:本報記者 呂同舟 黃蔚 胥茜 李澈 倪秀 魯磊 通訊員 葛仁鑫 統稿:本報記者 李澈 黃蔚)
作者:本報“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神州行”融媒體報道組
《中國教育報》2021年12月24日第1版 版名:要聞
汕頭市華南教育投資:貫通培養育新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