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如火如荼,“互聯網+思政”的理念深入人心,逐漸成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創新的重要理念。從實踐層面來看,思政慕課、思政APP、思政小程序、翻轉課堂等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創新形式競相涌流、方興未艾。然而,現階段互聯網思維的滲透主要局限在教學方法層面,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力量尚未對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造成實質性影響。
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應當從供給側著手,充分融入互聯網思維,使其從思政課的教學方法領域深入到教學內容領域。為此,教育者應從教學理念、教學資源、教學話語、教學呈現等方面深化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
教學理念方面,要辯證地對待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傳播策略?!?0后”大學生群體作為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從少年時代起就深受碎片化傳播策略的影響。在查找和接收海量信息的同時,他們的知識體系也深深地帶有碎片化傳播的烙印,對傳統媒體時代形成的系統化傳播策略懷有天然的排斥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教育者不應該也不可以將碎片化傳播策略視為洪水猛獸,而應該辯證地分析碎片化傳播策略的優勢和劣勢,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在教學實踐中揚長避短、順勢而為,將碎片化傳播策略有條件地應用于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踐當中,使之成為新時代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利器。與此同時,教育者也要注意到碎片化傳播策略所固有的局限性,在使用這種策略的同時,必須有意識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系統性,將碎片化的互聯網信息有機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之中,實現系統化傳播與碎片化傳播的辯證統一。
教學資源方面,要科學運用網絡社交媒體中涌現出的熱點新聞資源。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輿情處于風云變幻之中,各個領域的公共事件層出不窮,尤其是網絡社交媒體崛起后,借由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助推的熱點新聞資源極大地占據了大學生的注意力,成為影響當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實際成效的重要變量。對網絡空間熱點新聞資源的處理,要努力將建設性和批判性辯證統一起來,在正能量的主導下,批判性地吸納熱點新聞資源中的信息元素,將熱點新聞資源轉化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政課教學資源。
教學話語方面,要善于在事實講述和理論闡釋中引入網絡流行話語?;ヂ摼W思維的深度融入,使得大量網絡流行話語滲透進高校思政課的課堂之中,成為教育者日常工作用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踐中,網絡流行話語和經典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之間存在著無法回避的張力,能否處理好這種張力,關系到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成敗。網絡流行話語的引入,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構思想政治教育的嚴肅性和規范性。因此,在嚴謹的理論教學之中引入網絡社交媒體涌現出的流行話語要注意適度,讓這些話語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話語產生共振,進而幫助教育者突破理論闡釋的瓶頸,在思政課教學中起到“破冰”的作用。在“00后”大學生成為主要教學對象的時代背景下,網絡流行話語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圈層而難登大雅之堂。相反,在互聯網思維的引導下,網絡流行話語在越來越多的教學場景中發揮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成為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重要載體。
教學呈現方面,要在常規教學中恰當地使用網絡空間中的內容呈現方式。對于教育者而言,“一支粉筆一堂課”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如何將所要講授的內容以恰當的方式呈現出來,已經演變為一個至關重要的教學問題。網絡空間奉行“內容為王”的法則,在網絡空間海量信息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焦點信息必然具有內容呈現方面的巨大優勢,它對增強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事實上,網絡空間的內容呈現方式既可以成為網絡內容創作者“吸粉”“求關注”的工具,又可以成為高校思政課課堂提高抬頭率、點頭率的工具。教育者要善于學習和吸收網絡空間信息傳播的經驗和技巧,在教學呈現中準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的多維特性,以多種方式綜合刺激受教育者的感官,將高校思政課的效能最大化。
(作者系天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學教學基金重點項目“新工科背景下‘綱要’課教學提升青年學生政治認同研究”[ZD20-16])
作者:潘同人
《中國教育報》2021年07月19日第3版 版名:高教周刊
汕頭市華南教育投資:互聯網思維重塑思政課教學生態